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,需要某种舍弃精神,如果所有办学者都在乎眼前的实际利益,是很难迈出改变的脚步的。

  上周去上海兴伟学院参观,这所学校正在进行的两方面改革,让我感受到我国民办教育者的改革勇气,以及教育理想正在一些学校回归。

  这两方面的改革,一是学院改变此前大规模办学的思维,转而开展小而精的博雅教育——学院此前每年招生规模近2000人,各类学费收入近1亿,转型后,每年招生规模仅150人左右,全部实行小班化教学,为每个学生制订“个人学习与成长计划”。二是学院正在改变办学主体,由以前的企业出资举办,申请变更为兴伟教育基金会举办——如此,学校与企业完全脱钩,迈出完全走向公益性的重要一步。

  以上改革,在我国民办教育领域是比较少见的。对于第一方面的改革,学院创始人告诉我,经过多年的办学,他深刻感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,即只图规模、只讲赚钱,忽视了品质。因此,他主动提出对学校转型,想尝试通过民间的力量举办一所小而精的寄宿制博雅学院。其资金来源是,以前办学的积累,以及通过基金会向社会募集资金。对于他们的做法,海外媒体包括《时代》已经报道,《南华早报》则称之为“上海的耶鲁”。

  而把学院的举办者从以前的企业,变更为基金会,这在我国内地还是第一家。一直以来,对于民办学历高等教育,国家的定性是公益性事业,按照国家《教育规划纲要》,这类民办教育今后也将归为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管理。可是,如果举办者是营利性的企业,或者某个私人老板,怎样能保证民办学校的公益性?怎样理顺举办者和办学者的关系?

  成立基金会,由基金会办学,则理顺了这一关系。今后,这所学校所有的办学经费进入基金会,公开透明,这就避免了企业举办民办学校的赚钱意图,也让民办教育获得进一步拓宽办学资金来源的平台。按照新成立的基金会的设想,今后将募集资金设立更多奖学金,并与国内其他高校进行合作,为这些高校提供博雅教育平台。目前,合肥工业大学已有15名学生,到这一学院接受两年的博雅教育。

  作为一个民办教育者,能放弃大笔的可见的收入,而转身投入重新起步,且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博雅教育,不管其探索是否能取得成功,这种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。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,恰恰需要这种舍弃精神,如果所有办学者都在乎眼前的实际利益,是很难迈出改变的脚步的。

  其实,笔者更看重的第二方面改革,这或对我国民办教育办学体制改革,有示范作用。与国外诸多一流私立学校初创时完全出于公益不同,我国民办高校的起步,掺杂着很多现实的利益因素。客观而言,民办教育中,有的应该以公益事业为目标,比如民办学历教育(从幼儿园到大学),有的可按产业举办,比如继续教育培训机构。这已经在国家《教育规划纲要》制订中达成共识。对于公益性的民办教育,就应该从举办者、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进行规范。兴伟学院在对学校定位进行转型时,改变原有的由企业举办的模式,正是体现了真正办公益教育事业的决心。

  一直以来,笔者都更看好在民办教育领域出教育家,以及出现更有价值的教改举措。民办教育具有更强的财政独立性,面临更强的市场竞争,因此,如果举办者、办学者有教育理想,是比公办学校有办学优势的——这里没有公办学校的行政级别,也不存在校内行政机构庞杂,人浮于事的问题。

  当然,要让民办教育者的理想得以实现,这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,首先,不要打击民办教育者探索的积极性,据笔者所知,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强调民办教育的公益性,但在主管部门看来,举办者的意图多为营利,因此,不相信民办教育者有教育理性和情怀;其次,可把民办学校按国家《教育规划纲要》的精神主动做出的探索,纳入教改试点,如此,可以形成民间和政府的改革合力,推进我国教育多元发展。